多孔锡泡沫电极攻克锂离子电池膨胀难题(2025.03.13)
锂离子电池技术迎来新突破——科学家通过探索锡作为电极材料,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。
传统锡电极在锂离子嵌入时因体积剧烈膨胀而表现不佳,但德国研究团队另辟蹊径,证实多孔锡泡沫结构(对比传统锡箔)可有效缓解膨胀问题,为高性能电池开辟新路径。
锡基电极理论容量高达993毫安时/克,被视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理想候选材料。然而,锂化过程中锡的体积膨胀会引发电极内部机械应力,导致电池寿命大幅缩短。
尽管硅材料同样面临技术瓶颈,但因具备高能量密度优势,目前仍是锂离子电池中替代锡的主流选择。
在最新研究中,科研人员借助原位X射线成像技术,首次实时捕捉锡基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。
团队对比了致密锡箔与多孔泡沫锡两种电极的性能:后者凭借三维孔隙结构,在锂化/脱锂过程中展现出卓越的结构稳定性。泡沫内的孔隙可缓冲体积膨胀,从而大幅降低机械应力。
这一突破不仅验证了锡基负极的实用潜力,更为开发高性能、可规模化生产的锡基电极奠定基础。此外,锡基材料在下一代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也在同步推进。
